中国特产供求网中国特产供求网

中国特产供求网
汇集全国土特产,特色美食,旅游景点,旅游攻略,全国特产礼品识

傈僳族阿尺木刮

傈僳族阿尺木刮的基本介绍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云南迪庆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维西历史上交通闭塞,傈僳族少与外面往来,生产方法基本处于半农半牧阶段。山...

傈僳族阿尺木刮的基本介绍

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云南迪庆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

维西历史上交通闭塞,傈僳族少与外面往来,生产方法基本处于半农半牧阶段。山羊是家家必养的牲畜,羊与维西傈僳人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阿尺木刮”亦与山羊有关,是维西傈僳人传统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生动表现。

“阿尺木刮”舞蹈形式热烈奔放,风格独特,基本上维持着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现在,一些传统舞蹈套路只有部分老人还会跳,面临着传承危机。

表现形式编辑

“阿尺目刮”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流传于以叶枝乡为中心的澜沧江上游地带,其特征是不需要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音颤抖悠扬,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每队1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闻,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参舞者分为男女两队,假如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总是一场“目刮”唱几天几夜尚不可以绝。

“阿尺目刮”舞蹈的跳法共有十多种,包含“左倮邓”(舞圆环)、“腊腊邓”(进退舞步)、“洒托闭”(三步跺脚)、“阿尺邓”(跳山羊)、“别别玛”(舞旋风)等,其中“玛夺担”(寻求爱侣)、“矣然邓”(迎宾客、)等在特定场所才跳,不一样的跳法还配有大圆圈、直纵队、半圆弧等不一样的队形。

传承状况

阿尺木刮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走出山乡,跳到县城、州府之后,遭到观众广泛称赞。
1997年9月,迪庆举办的40年州庆暨毗邻藏区文化艺术节上,阿尺木刮演出夺得金奖。从那时起更多的人领略了阿尺木刮的魔力,凡有要紧活动演出,阿尺木刮都作为最佳选择节目。到21世纪初,一些传统舞蹈套路只有部分老人还会跳,面临着传承危机。国家很看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网络情人节,傈僳族阿尺木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商品特征

“阿尺木刮”舞者的服装十分独特,据清代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记载,表演“阿尺木刮”时“男挽髻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出入常佩利刃。妇挽发束箍,盘领衣,系裙裤”。这种别具一格的服装到20、21世纪已不多见,在“阿尺木刮”表演中仍维持“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的惟有叶枝镇境内的傈僳族。

“阿尺木刮”的跳法,一共有十多种,动作及声音都明显模仿山羊及游牧日常的一些事,具备浓厚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它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讲述了傈僳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进步经历,表达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大自然、向往幸福生活的质朴情感。

“阿尺木刮”涉及傈僳族人民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平时生活的很多方面,达成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阿尺木刮作为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载入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阿尺木刮舞蹈形式热烈奔放,风格独特,基本上维持着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特产供求网 » 傈僳族阿尺木刮:https://www.wzhile.com/news/202504/15/2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