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产供求网中国特产供求网

中国特产供求网
汇集全国土特产,特色美食,旅游景点,旅游攻略,全国特产礼品识

官埔油扇

样式独特的官埔油纸扇堪称中国一绝。它的制作大致五道工序:一是取料,使用匀称篓竹,依据扇径取料;二是做扇骨,先开丝,后剥白留青,穿上一根篾条为扇骨,篾青末端用细线连成扇骨;三是裱纸;四是题诗作画;五是上油、晾干。官埔油纸扇演绎出一种独特的地方...

  样式独特的官埔油纸扇堪称中国一绝。它的制作大致五道工序:一是取料,使用匀称篓竹,依据扇径取料;二是做扇骨,先开丝,后剥白留青,穿上一根篾条为扇骨,篾青末端用细线连成扇骨;三是裱纸;四是题诗作画;五是上油、晾干。

  官埔油纸扇演绎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过去福安民间迎新娶媳,油扇是不可少的礼品。    在电风扇没普及之前,油扇也是消夏必须具备的用品。在福安,城北的官埔村是这一传统商品的唯一产地。     做这种扇子要使用长势匀称、大小适中、竹节较疏、厚薄相宜的阒瘛H鲜被挂注意多出把手的一段,这一段的上方要正好在竹节上。然后是开丝,马上把手上方那段竹子开成细丝,再把竹丝的篾白剥去,留下篾青。然后在扇把上方的竹节两边各开一个小孔,穿上一条稍微粗一些的篾条作为扇肩,扇肩的长度大约是扇子周长的一半。接着用细线分别依次将这类篾青的末端和中段连缀在一块,并且都固定在扇肩的两端,绷紧,使扇肩两端弯成弓形。如此,因为扇肩的弹力用途,就形成一个圆形的窝,窝的顶部恰好就在扇把与扇肩交叉的竹节上。扇子的骨架就如此做好了。     其后的工序是褙纸。所用的纸是吸水性和韧性较好的棉纸。裱褙时,先褙扇面,晾干后再褙上扇底,尔后用干的棕刷将扇子的两面整平,再晾干后用利剪维修。如此就出现了扇子的雏形。     尔后是美化和上油了。所谓美化,就是在扇面上画一些简单的花草虫鱼,或写上清风徐来、心平气和、莲叶何田田之类的雅言。字画都用墨色,有些花卉也用红、黄、蓝、绿点缀一二,但都极简练。这是民间字画家一展艺术才华的最好机会,也使得扇子这一生活用品成了一件艺术品。有的文人雅士还订做扇子馈赠亲友,这个时候总是亲自抓笔题诗作画,艺术品位就更高了。美化后就上油。上完油,晾干,油扇成品就出来了。夏令到来,每一个人手上都有一把心爱的扇子,上面写着自己喜欢的佳句,看一眼就感到惬意,暑气也自然消褪了一半。笔者到今天还记得小时候容易见到的一首扇子诗:     扇子时常在手中,五龙摇动引清风;     暑气消褪人快活,今夏逍遥在其中。     这种扇子的特征是风力大,耐用,而且一物多用。大大家最喜欢用直径40厘米上下的大扇子,既可扇风又可遮阳,还可以用它驱蚊逐蝇挠痒痒;上街购物,没带篮子,就用扇子盛着回来。小姐们则喜欢小扇子,直径大约只有20厘米,直可谓小巧玲珑。老一辈人说,旧时还有一种贡品扇,做工极细,扇面的下方饰有祥云剪纸图案,把手的末端还缀以彩色丝绦,高雅至极。     官埔油扇甚至成了福安的标志:拿着油扇到外地去,明眼人一看便知你是福安人或者是打从福安来。     有意思的是这扇子还演绎出一种独特的民俗现象。过去福安民间迎亲娶媳,油扇是不可少的礼品,女方的所有亲属每人有份;而且大、中、小各种规格都要齐全,隐喻一家老小数代同堂。结婚以后还要继续送,汉家送三年,畲家送一年。福安风俗,每年端午节娘家都要给女儿送节,5月初中一年级送节的人家最多,这一天官埔村也最为热闹。一担担的红布袋和红礼担装的是孩子子节日的新衣和大大小小的扇子,也装着姥姥对小外孙的疼爱和妈妈对女儿的祝福。这种风俗延续到今天,虽然没先前那样常见,那样传统,那样礼数周全,但大家依旧可以感觉到那一股浓郁的亲情和对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生活的祈盼。     近些年用扇子的人愈加少,但福安人仍然没忘记它们。官埔人仍然还在做他们祖上流传的油扇,并且还要一直做下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特产供求网 » 官埔油扇:https://www.wzhile.com/news/202505/28/3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