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内容宽泛、涵盖面较广的社会文化现象。天津地方,尤其是城市地区时尚的岁时节日,绝大部分是是汉族近两千年间不断丰富而在各地常见传承的全国性节日,因为城市经济活动不受农时直接制约,大家对于岁时的注意已大为淡化。天津区域...




40年代后此俗大减,近年又有于此日做“灯会”者。2月二 此日谓为“龙抬头”。均食烙饼、煎焖子、炒鸡蛋、炒绿豆菜。妇女忌做针线,恐伤龙目。清明节 津俗为清明前后各十天祭扫祖墓,供香烛祭品于坟前,焚纸箔后,取土培坟叫“添坟”。今仍为民间祭祖节日。端午节 5月初五,又称“5月节”。住家自初中一年级日插蒲艾于两旁,悬符箓于门楣。儿童穿黄色“五毒衣”、“五毒鞋”,衣襟缀“老虎褡拉”。
20年代前有涂雄黄于小儿头、胸、耳及臀部者,以祛瘟避邪。应节食品为江米小枣粽子。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8月节”。以月饼、鲜果供神佛。晚间于庭院设几案,供月亮马子,月饼、瓜果等,由主妇焚香跪拜。“圆月”只限妇女,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之谚。应节食品为月饼,亲友互赠。10月初中一年级 津俗以蜡花纸裁剪糊制衣服,与纸箔一同于家门外焚化,俗称为已经过世亲人“送寒衣”,到今天仍有此俗。腊八节 12月初八。以各种米豆、小料煮粥,称“腊八粥”,供佛并食用。有些于此日用醋泡大蒜,称“腊八醋”,新年时食用,今仍有此俗。腊月二十三 以糖瓜、粘糕、草料和清水供灶神,晚间由父母祭拜。之后,神马与纸锞一同焚化,谓灶神上天,除夕换新神马供奉之,谓灶君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