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刺绣的基本介绍羌族刺绣是四川汶川县民间传统美术,同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羌族刺绣是时尚于四川等地羌民族聚居区的一种传统刺绣艺术,羌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年代。古老羌族器具上的简单纹饰、几何图形,被广泛地运用于羌人的日常。自...

羌族刺绣的基本介绍
羌族刺绣是四川汶川县民间传统美术,同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羌族刺绣是时尚于四川等地羌民族聚居区的一种传统刺绣艺术,羌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年代。古老羌族器具上的简单纹饰、几何图形,被广泛地运用于羌人的日常。自从羌族人具备了织麻和彩陶技艺后,就随之产生了刺绣服装工艺。羌族刺绣针法以精巧细致的架花(挑花)为主,除此之外还有织字(提花)、纳花(扎花)、撇花(平车花)、勾花(链子扣)等多种。羌绣制品以花围腰和云云鞋为代表,所绣图案多呈几何形状,构图严谨,组织匀整,装饰性非常强。其色彩爽丽明快,以黑白为多,而挑花和纳花上的设色绚丽夺目,好似五彩霓虹。
刺绣本身是在织物上用针穿引各色彩线所绣成的图案花纹,是国内传统性美术工艺,而羌绣则有着本民族自己独具的审美价值、审美造型、纹饰图案及色彩规范,蕴含着深厚的羌族历史文化内涵。早在明清之时,羌绣就已常见风靡,而后,渐渐吸收挑花技艺并进步成挑花刺绣。挑花刺绣素为羌族妇女所善于,几乎每一个羌族妇女都精于挑绣。所谓“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她们从小便遭到严格的练习。挑绣成了衡量一个羌族妇女聪明才智的要紧标准。特别是出嫁的前夕是她们挑绣的高潮。她们将我们的勤劳双手、聪明才智、纯朴天性与艺术才能都凝聚在这一片艺术天地之中,而“云云鞋”便是这片艺术天地中的一片沃土,有着独具特点的艺术价值内涵与民族文化气息。
羌绣的针法主要有挑花、纤花、纳花链子扣几种。挑花精巧细致,纤花、纳花清秀明丽,链子扣则刚健淳朴,粗犷豪放。挑花的色彩,以黑白对比的居多,亦有用少许色线挑的;有些飘带全用色线参差分条排列,使用纳花针法,对比强烈,绚烂夺目,如五彩虹霓。挑花多用棉线,看上去朴素大方,异常明快。
羌族民间刺绣艺术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是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法的直观性、审美的象征表现。羌族刺绣图案清秀精致,内涵丰富,富有内涵地表现出羌族粗犷豪放又不乏细腻的性格特点。对羌族刺绣而言,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是不可以截然离别的,羌族刺绣上的那些绚丽多姿的图案,事实上凝聚了羌族人民对生活的祈祷和祝福。
营养成分
羌族刺绣是羌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与羌族特定的历史条件、存活环境、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凸显了羌人强大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是羌族人民思想、感情、愿望及理想的文化载体。羌族刺绣的传承与进步对于进一步知道羌民族的历史文化,认识羌族民间艺术与振兴羌族区域的经济进步等都具备要紧意义。
历史民俗
羌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年代。四川阿坝的汶川、茂县等地出土的陶罐上“绳纹”纹样和龙溪乡阿尔寨等出土的两周青铜器“饕餮”纹样,证明了在岷江上游古羌族聚居地生活的羌人已经在刺绣中广泛应用这种纹样,它为羌绣的由来留下了最早的文明记载。《商君书·画策》中也曾记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隋书·党项传》中描述“党项羌者……服裘褐披毡以为上饰”,由此说明古羌妇女非常早以前就擅长拧线织锦、挑针绣线,用手工技艺来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到了明清时期,刺绣已经在羌族区域极为风靡,挑花刺绣达到鼎盛时期并渐渐形成体系。
获奖荣誉
2008年6月7日,羌族刺绣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76。
2018年5月15日,羌族刺绣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