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园酱菜的基本介绍潼关万盛园酱菜是陕西的地方传统名产,是潼关酱菜古老品牌的代表,诞生于清代道光年间。潼关万盛园酱菜有其完整的酱菜酿造工艺,商品咸中带甜、酥脆香甜,驰名中外。潼关万盛园酱菜选料考究,制作工艺纷繁复杂。选料需要使用当地生产的青...

万盛园酱菜的基本介绍
潼关万盛园酱菜是陕西的地方传统名产,是潼关酱菜古老品牌的代表,诞生于清代道光年间。潼关万盛园酱菜有其完整的酱菜酿造工艺,商品咸中带甜、酥脆香甜,驰名中外。
潼关万盛园酱菜选料考究,制作工艺纷繁复杂。选料需要使用当地生产的青笋(铁杆笋),腌制酱菜所需面酱,需要用自己酉良制的上乘面酱。制作工艺分三个部分:一是选料,对青笋进行刮皮、剁节,二是盐水浸泡存放和拔盐,三是入乏酱腌制,将笋段浸泡于四道乏酱,最后入优质面酱封存。
酱菜虽属普通食品,各地皆有,但潼关酱菜独一无二,色泽红黄透亮,口味酥脆香甜,合适下饭,有着独特的风味,享有“十里放香”之美誉。
以酱笋为例:第一选料考究,腌制的盐笋需要是潼洛川河道生产的青笋(铁杆笋)为材料,这种笋不同于普通的菜笋,成熟后不空心,皮硬肉脆,且不变形,是腌制酱笋的最好材料。
除去得以于独特的水土自然条件外,更要紧的是工艺步骤复杂,需要十分严谨,青笋回收到腌制成品,大致通过以下步骤:
青笋→刮皮→剁节→选料→盐水浸泡存放保管→清水拔盐→第四道酱→第三道酱→第二道酱→第一道酱→后熟封存→清洗→包装→灭菌→检验→出厂
面酱是腌制酱菜必须具备的辅料。酿制上乘的面酱需用优质面粉,进行制坯发酵,酿造等工艺步骤。
酿制过程:用水和面揉匀(不需要酵面),蒸成死面馍,下笼晾到不烫手时掰成四块,入室摊在发酵案板上,关闭门窗(温度维持在35℃左右),发酵4—6天,待馍块表面密布黄绿色菌毛,入缸用饱和的盐水浸泡3—5天,搅成糊状,置烈日下曝晒,依据晒酱所需浓度可适合加入盐水,天天定时翻搅3--5次,晒到所需色泽即可。
以上这类工艺步骤,全部需用手工操作,不论是晒酱搅拌还是笋段入乏酱倒缸,都需在烈日下操作。
万盛园公司到今天根据传统工艺操作,酱菜生产的主要环节,一直维持手工操作不变,因而酿制的酱菜风味独特,具备酱香浓郁,回昧悠长等特征,深受买家喜欢。
商品特征
万盛园酱菜酿造工艺独特,用料考究,作工精细,酱香浓郁,酥脆香甜,深受买家喜欢。
历史民俗
潼关酱菜始创于清朝康熙年间,相传,由山西临猗人在潼关经营蔬菜和酱制品时,因鲜笋久存不容易,将它泡入酱缸,偶得其法, 后经不断健全流传到今天。
万盛园酱菜诞生于清道光年间,咸丰将来得到迅猛进步,光绪时列为贡品,亦称“厅笋”。
1915年(民国四年)贵州茅台酒和潼关酱菜同去参加巴拿马国际食品展会。当时洋人对盛酒的陶罐不屑一顾,急中生智的清政府官员便敲碎坛罐,顿时酒香四溢,一片哗然;而盛有潼关酱菜的竹篓不启封却酱香扑鼻,引起众人垂涎……,潼关酱菜与贵州茅台洒同时获奖。从此潼关酱菜誉满华夏,名扬四海。
获奖荣誉
1915年,潼关万盛园酱菜荣获巴拿马万国食品展会金奖。
2007年,万盛园牌系列酱菜被评为陕西名牌商品,陕西著名商标。
2009年,万盛园酱菜手工技艺录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