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产供求网中国特产供求网

中国特产供求网
汇集全国土特产,特色美食,旅游景点,旅游攻略,全国特产礼品识

肉骨茶

肉骨茶的基本介绍肉骨茶是一种时尚於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带的食品,是以肉与骨配合中药煲成的汤,并没茶叶或茶的成份,但由於食用时多会泡茶解汤肉的肥腻,所以一般都习称肉骨茶。提起马来西亚菜,第一就会想到肉骨茶。说“肉骨茶”,可能不少人会误觉...

肉骨茶的基本介绍

肉骨茶是一种时尚於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带的食品,是以肉与骨配合中药煲成的汤,并没茶叶或茶的成份,但由於食用时多会泡茶解汤肉的肥腻,所以一般都习称肉骨茶。

提起马来西亚菜,第一就会想到肉骨茶。说“肉骨茶”,可能不少人会误觉得是一种茶品名字,其实,此“茶”非彼“茶”,虽然肉骨茶名为“茶”,不过,却是一道猪肉药材汤,汤料却完全没茶叶的成份,反而是以猪肉和猪骨,混合中药及香料,如当归、枸杞、玉竹、党参、桂皮、牛7、熟地、西洋参、甘草、川芎、八角、茴香、桂香、丁香、大蒜及胡椒,熬煮多个小时的浓汤。

肉骨茶是一种骨肉兼饮茶的饮食方法,风味享誉海内外,肉骨茶分为新加坡的潮州派及马来西亚的福建派,潮州肉骨茶有较重的胡椒味,而福建肉骨茶则药材味较重。

历史民俗

相传华人初来南洋创业时,生活条件非常差,因为不适应湿热的气候,不少人因此患上风湿病。为了治病祛寒,先贤用了各种药材,包含当归、枸杞、党参等来煮药,但,因禁忌而将药称为“茶”。有一次,其中一人偶然将猪骨放入了茶汤里,没想到这(茶汤)喝起来十分香浓美味,风味独特。后来,大家特地调整煮茶的配料,经过不断地改进,就成为了当地著名的美食之一。

这是最有代表性的(苦力)论,这可说是流传最广也影响很多人将肉骨茶定位成庶民饮食的脚本。

在普通人的观念里,多把南洋与卖猪仔划上等号;惯性考虑的结果,这类被卖来南洋当苦力的先辈们,非常自然便成了肉骨茶的创始者,或是参与其中以突显早期华人艰辛岁月的年代角色。据了解发生在马来西亚的巴生,反正场景不外是港口就是码头。

在清末时期,那时的华人为了离开动荡不安的国家,到来南洋谋生计。那个时候,马来西亚为英国殖民地,英国人在马来西亚搜刮了许很多多的资源,需要运送回英国,于是便在巴生(距离首都吉隆坡30公里的城市)打造了深水码头。当时,不少华人由于常识水平不高,来到马来亚也只能以劳力换取薪资,如当三轮车夫、在码头做苦力或采挖锡米,因此需要有非常不错的体力。

为了长期保持体力和适应热带区域的气候而需要进补。但,他们并不舍得购买昂贵的中药食材。当时的中医师便把闽南及潮汕一带的饮茶加以改良,并且用当地出产的胡椒,加上当归、川芎、肉桂、甘草等材料配置成肉骨茶包,让他们在早上外出工作前,炖煮排骨及配上白米饭或油饭,来增加体力,应对工作,在那个时候,肉骨茶是没钱人家的食物。

因为用药材和猪肉煲煮的汤底除去很可口可口以外,且营养丰富和抗风湿,并且提供了苦力们所需的能量,所以从此广传开来,后来经过不断进步和改良,便成了新马华人社会的特点佳肴。而另一个名字由来就是,据老巴生回忆,战前在巴生南区一带已经有好几位永春老乡在街头巷尾摆卖家乡小食,如蚝干咸饭,肉羹汤与后来演变成肉骨茶的炖肉骨,只不过当时没肉骨茶一词,都说是“吃肉骨”罢了。

战后有个名叫李文地的人,过去在这类食摊当过伙计,后来在后街经营起我们的买卖,他只卖家乡炖肉骨,并以猪油炒饭取代蚝干咸饭,因为他在肉骨中加进中药配方,大受食客欢迎。当时,因为其药材成分能强身健体,肉骨茶因而大受劳动工人的欢迎,日渐地肉骨茶获得各阶层人士的喜欢,成为家喻户晓的美食。

后来,大家更以李文地烹制材料(肉、骨)和他的名字(地)命名,“肉骨地”,就有如卖猪肉的阿荣被叫做“猪肉荣”一样,再加上吃肉配茶原是永春的食俗,李文地就干脆挂起招牌写上宝号“德地肉骨茶”!于是“肉骨茶”一名正式诞生;同时,坊间也称李文地为“肉骨茶之父”。

据李文地后代说,当初包含李文地在内,就只有区区七人售卖这道美食;李氏肉骨茶已传到第四代,烹煮肉骨茶的偏方不外传。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当地人在品尝这汤底时,都爱喝上1、两杯功夫茶来去油腻,所以自此就名为“肉骨茶”了。

无论“肉骨茶”名字从何来,肉骨茶从食材到服务皆不停获得改进,已从刚开始是“没钱人食物”,进步成为今日贫富及男女老幼都喜欢的著名美食之一,是巴生华人最具特点的早餐,更是招待客人的最好选择。因为巴生肉骨茶的知名度响当当,因此,很多外地业者都以“巴生肉骨茶”为名,在外坡做起肉骨茶买卖;甚至远至邻国新加坡,都不难找到“巴生肉骨茶”。有人说没去过茨厂街,便不算到过吉隆坡;来到巴生未吃过道地美食肉骨茶,岂能算来过肉骨茶之乡——巴生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特产供求网 » 肉骨茶:https://www.wzhile.com/news/202502/05/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