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雕漆的基本介绍北京雕漆是一项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和普通的漆器不同。一般所说的漆器,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把漆涂在漆胎上或是在漆器上刻花之后再涂一层漆,也有些是镶上或用漆色画上图案、花纹等,商品的品种主如果...

北京雕漆的基本介绍
北京雕漆是一项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和普通的漆器不同。一般所说的漆器,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把漆涂在漆胎上或是在漆器上刻花之后再涂一层漆,也有些是镶上或用漆色画上图案、花纹等,商品的品种主如果室内家具。北京雕漆则不然,它是以雕刻见长。在漆胎上涂几十层到几百层漆,厚15~25毫米,再用刀进行雕刻,故称雕漆。在史书上雕漆又可称为剔红,这是习惯性的称法,由于在古时候的雕漆制品中,主如果以红、绿颜色为主。
商品特征
北京雕漆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优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征。雕漆工艺是中国漆工艺的一个要紧门类,也是北京汉族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之一。它体现了国内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
历史民俗
雕漆工艺和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有其自己的进步和风格演变过程。史料记载,北京雕漆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据国内仅存的一部历史漆书,明代名漆工黄成著、杨明作注解的《髹饰录》记载:国内唐代已有剔红的制作,刀法快利,古朴可赏。当时剔红是主要的品种。除此之外,还有剔黑、剔黄、剔绿等,均是雕漆范畴,只不过所涂颜色和表现办法有所不同。
做法
设计
依据顾客需要或设计师的创作进行。具体设计又分两种:一是造型设计,如瓶、罐、盒、盘等,又进步了实用品,如家具、立体兽类等。二是图案纹样设计,依据造型特征,设计出山水人物、花鸟、龙凤等外观图案。
制胎
依据造型设计制成胎型,称为制胎。解放前的北京雕漆,继承明、清两代的传统工艺,一般都用木胎、锡胎和脱胎。解放后北京的雕漆多以铜为胎,内壁用珐琅釉作里。家具和立体兽用木胎或脱胎,而且用黑退光漆作里。如此不只美观,而且可预防胎型受潮和变质。
光漆
在做好的胎型上反复涂上漆层,称为光漆。第一层漆涂上阴干后,再涂第二层,这样反复,达到工艺所需要的厚度为止。一般商品涂漆数层,厚约6毫米。
画工
将设计好的图案和纹样画在光漆后的胎型上,称为画工。画工的主要用具是毛笔,画时需要线条流畅,图案明确,力求符合设计原样。较大量量的商品使用制版复印的方法,但还需进行补画才行。
雕刻
图案纹样画好后就能根据所画图案进行雕刻。雕刻是制作雕漆商品的一个要紧环节,雕漆商品的艺术性是通过雕刻技艺体现出来的。雕刻的主要工具,是各种大小形状不一样的雕刻刀,雕刻的基本刀法非常复杂,它不像画家的笔那龙飞凤舞,泼墨撒彩,挥毫自如。雕刻需要做到:层次分明,刀法利落,底要平整,线要规矩,锦纹均匀,一丝不苟。
烘干磨光
将雕刻后的器皿放入干燥室内烘干,使其坚固。磨光需要色泽光润,藏刀不露。经过磨光,一件完整的雕漆工艺品即告完成。